汉服形制分享>>

汉服的概念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以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

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衣冠上国之——首服

一:首服也称“头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今天人们所戴的帽子以及妇女所有的头巾,都属于首服。在中国古代,人们的首服除了巾帽以外,还有一物,名称为“冠”。

冠和巾、帽虽然同属首服,但用途不同:古人扎巾是为了便利,戴帽是为了御寒,都出自实用的目的;唯有戴冠,仅仅是为了装饰。

图片1.png

衣冠上国之——曲裾

曲裾深衣在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

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



衣冠上国之——深衣

深衣来源于《礼记》的《深衣》篇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唐代马周稍改其制,于其下著襕及裙,名为襕衫,唐宋士人多服襕衫。


宋代又有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为士大夫祭祀冠服的礼服。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亦俗称“袍服”。汉代以来的朝服绛纱袍也是深衣制。 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为深衣。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大礼服。


衣冠上国之——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襦裙直到明末清朝前都是普通百姓(女性)的日常穿着服饰。




褙子

褙子,是宋朝,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服。

受宋代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袄裙

袄裙也叫襦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它是汉族民族服饰襦裙的一种,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韩服常见的韩式袄裙样式。


长袄

长袄是明代汉族女性服饰流行的趋势;相对于短袄,交领长袄更显正式与庄重,大方得体的同时便于穿着。

直领披风

直领披风,在明代作为一种常用的外套,女性多穿在袄衣之上,搭配成正装的一套;披风直领对襟,胸襟间以一对子母扣固定;汉族女性的这一固有服饰形象,今天仍能从戏曲服饰中看到。

20191230


道袍

道袍,道袍。有两种含义一种源自中国古代胡服,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儒生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一种则是道教服饰。

儒生道袍交领右衽,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袖为宽大的琵琶袖。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朝鲜王朝后期的道袍系带变宽,并移到接近正中位置系结。

20191230


唐代圆领袍

圆领袍,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

图片2.png